今天,我想專注討論成為數位游牧工作者所需的條件。從自己的經驗來看,一旦我意識到自己已經是這樣的工作者,我就更想深入了解這個角色的優勢和待改善之處。這也為優化這種工作和生活方式提供了不同的途徑。不過,我並不試圖全面描述所有數位游牧者的特質,因為我的目的是以自身經驗為基礎來探索這個並非全新的概念,並了解作為這種工作者能有哪些可能性。
由於疫情趨緩後仍保有遠端工作的制度,我意外地發現自己已經走上了數位游牧的路。一直到某一天突然覺察,才明白我其實已經成為一名數位游牧工作者了。
若要出國需要的東西會更多更複雜,在台灣如果只是想要一個特別的小旅行,可以簡單地找個訂房網站,搭大眾交通運輸工具,就可以達到,非常方便。也可以記錄下來成為自己的口袋名單,紀錄跟整理真的很重要。
成為數位遊牧工作者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覺察,自我管理,充滿自由與自律的過程。像是在規畫一趟旅行。工作像是旅行中去參加了一場馬拉松,很認真地向目標前進,但有幾天也可以放飛自我,去體驗不同地方的感受。自己藉由紀錄可以反省思考未來可以再進步的地方。例如我可能遇到一個藝術創作者跟我分享建造個人風格是很重要的,我就會想程式設計師也需要塑造風格嗎?這樣的文化衝擊。 也許我遇到了一個在用chatgpt創造教案的線上課程老師,我也會開始想如果加上我的技術,我是不是能夠打造什麼模板能提供他使用工具的效率。也許我只是很孤獨的在一個咖啡廳想著,我可以用asyncio做甚麼事情提高程式的效率。數位游牧的美好會不會是一個隨時破滅的泡泡,如果遇到了擔心的問題的時候,有沒有甚麼是自己可以做的讓這個機制可以更好。例如我更想當一個留在家鄉的數位游牧民族,覺得如果大家普遍喜歡去里斯本,喜歡去曼谷,喜歡去日本,有沒有甚麼是可以讓台灣變成大家都想來的方式? 如果可以選擇台灣,大家真的會想選台北嗎? 還是也會嚮往某些遠得要命的國度呢? 那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嗎? 我覺得覺察的下一步就是踏出去試試看吧,雖然我還沒有,應該在這三十天內也還不會發生。
期許自己這三十天寫得文章未必會被奉為圭臬,但是是有自己個人特色的文章。專注在比較不有趣,沒有放手一搏,很普通很普通的工程師,很正常的想像自己可以過得稍微不一樣的,但是也是某類人的心聲。去看統計資料就可以發現這類工作者並不只是特定職業或個性的人,不管是單身,是雙薪,不管從是甚麼職業個性內向害羞還是外向,都是一種很特別的存在。我想把這些想法記錄下來,也許過一陣子就會是一張照片,一段影片,總之,數位游牧是一條充滿不確定性但也充滿機會的路。它需要我們具備多樣的技能和高度的自律,但回報也是非常豐富的。只要我們願意去嘗試、去學習、去適應,這條路上會有無窮的可能等著我們去探索。